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模块化、高效的高效污水生物处理设备,其核心处理工艺通常为“A/O(厌氧-好氧)”或“A²/O(厌氧-缺氧-好氧)”生物接触氧化法。它被设计为埋设于地表以下,适用于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或与之类似的有机工业废水。
核心处理工艺(以A/O生物接触氧化法为例)
- 1.
厌氧池(A段): 主要作用是水解和酸化。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厌氧菌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,提高后续好氧处理的效率。同时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效果。
- 2.
好氧池(O段): 核心处理单元。池内填充生物填料,附着大量好氧微生物(生物膜)。在鼓风机曝气提供氧气的条件下,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从而净化污水。
- 3.
沉淀池: 使处理后的水与活性污泥分离,澄清后的水进入下一环节,污泥部分回流至厌氧池,剩余污泥定期清理。
- 4.
消毒池(可选): 通过投加消毒剂(如氯片、臭氧、紫外线照射)杀灭水中的病原菌和大肠杆菌等,确保出水安全。
安装注意事项
地埋式设备的安装是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,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。以下是核心的注意事项。
一、 安装前准备
- 1.
地质勘察与方案设计:
- •
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地质勘察,确认土质承载力、地下水位高低。
- •
根据勘察结果和设备尺寸,设计基坑开挖方案、支护方案和降水方案。
- •
- 2.
基坑开挖:
- •
基坑大小应比设备尺寸四周宽出至少50厘米,便于后续管道连接和回填操作。
- •
开挖时,若地下水位较高,必须采取持续降水措施(如井点降水),确保坑底干燥,直至设备注满水。这是安装成败的关键!
- •
坑底应夯实,并铺设150-200mm厚的混凝土基础或砂垫层,防止设备沉降。
- •
- 3.
设备验收:
- •
设备吊装前,检查设备外观是否有运输损伤,各接口、人孔是否完好。
- •
二、 安装过程
- 1.
设备就位:
- •
使用吊车将设备平稳、缓慢地吊入基坑,确保设备就位在基础的中心线上,方向正确(进出水口方向与设计一致)。
- •
严禁碰撞、滚动和翻转设备。
- •
- 2.
注水与回填:
- •
至关重要的步骤! 设备就位后,必须立即向设备内注水,注水量至少达到设备总高度的50%-60%。
- •
注水的同时,进行对称、均匀的回填。回填土应为细沙、细土,不能含有石块、建筑垃圾等尖锐杂物。
- •
回填与注水必须同步进行。此举是为了利用水的重力来平衡设备外部回填土的压力,防止设备变形、损坏。回填至一定程度后,可逐步增加注水量至满池。
- •
回填过程中应分层夯实,每回填30cm夯实一次,确保密实度。
- •
- 3.
管道与电气连接:
- •
连接进水管、出水管、排泥管等。所有管道接口应密封良好,防止泄漏。
- •
将电控柜与水泵、风机等用电设备按照图纸正确连接。电缆线需穿管保护。
- •
接通电源前,再次检查所有线路,确保无误。
- •
三、 安装后调试与验收
- 1.
系统调试:
- •
通电后,手动调试水泵、风机等设备,检查其转向是否正确,运行是否平稳,有无异常噪音。
- •
开启自动控制模式,模拟运行条件,检查控制系统逻辑是否正常(如高低水位启停、曝气时间等)。
- •
- 2.
生物菌种培养(挂膜):
- •
向设备内投入活性污泥或菌种,开始培养生物膜(俗称“挂膜”)。
- •
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,通常需要15-30天。期间需控制进水负荷,逐步增加,并密切关注水质变化(如COD、氨氮的去除率),直至出水稳定达标。
- •
- 3.
最终验收:
- •
系统稳定运行后,由业主、施工方、设备供应商共同验收,对出水水质进行检测,确认是否符合设计排放标准。
- •
- 1.